台胞青年河北行:行走燕赵大地 感受文明传承

_哔哩哔哩_bilibili 2025-07-24 19:24:56 来源: 原创

  中新网承德7月24日电 (李玉素 谌诗雨 秦旭)“我要把‘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的名片带回去,让大家都来体会河北的美丽与深沉。”23日,全国台联第二十二届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河北分营闭营,台胞青年罗华用这句河北文旅口号,道出了对河北之行的不舍。

7月20日,台胞青年参访承德市普宁寺。 秦旭 摄

  本届河北分营活动在张家口市、承德市开展。自17日开营以来,20余位台胞青年和河北省台籍大学生志愿者先后参观了国家跳台滑雪中心、中华三祖堂、避暑山庄等地。一路行走间,他们不仅触摸到了燕赵大地的肌理,更在实景中深度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与民族精神的时代传承。

  “这是我第一次来河北,从前河北是平面的,现在河北在我心里是鲜活立体的。”回想7天的参访活动,罗华颇有感慨。

  在登上素有“万里长城,金山独秀”美誉的金山岭长城后,台胞青年周宥妤说:“我感受到所学的历史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它就在我们走过的土地和触摸的建筑上,是鲜活而生动的。”

7月18日,台胞青年体验剪纸技艺。 秦旭 摄

  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自2004年以来已成功举办21届,累计吸引近3万名台湾青年参与。河北省台联专职副会长陈瑛表示,两岸青年本是同根而生的树,希望通过这次夏令营让更多台湾同胞了解大陆、了解河北,让两岸人民的心更近、情更浓。(完)

liangjianzhang:shide,changyuanlaishuo,meigerenhuozhezhenggeshehuidouyaosikaoshengming,yinweisuizheshehuiyuelaiyuefuyu,renmenyoulehenduodexianxiashijian、henduodeziyuan,nideshengmingyiyidaodishishenme?womennengliuxiayixieshenmedongxi?梁(liang)建(jian)章(zhang):(:)是(shi)的(de),(,)长(chang)远(yuan)来(lai)说(shuo),(,)每(mei)个(ge)人(ren)或(huo)者(zhe)整(zheng)个(ge)社(she)会(hui)都(dou)要(yao)思(si)考(kao)生(sheng)命(ming),(,)因(yin)为(wei)随(sui)着(zhe)社(she)会(hui)越(yue)来(lai)越(yue)富(fu)裕(yu),(,)人(ren)们(men)有(you)了(le)很(hen)多(duo)的(de)闲(xian)暇(xia)时(shi)间(jian)、(、)很(hen)多(duo)的(de)资(zi)源(yuan),(,)你(ni)的(de)生(sheng)命(ming)意(yi)义(yi)到(dao)底(di)是(shi)什(shen)么(me)?(?)我(wo)们(men)能(neng)留(liu)下(xia)一(yi)些(xie)什(shen)么(me)东(dong)西(xi)?(?)

骑行新疆,为出国骑行做最后的准备,回到那拉提镇在封闭公路上露营

  中国元首昨天在通话中再次强调,这实际上也是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他在国内外不同场合反复重申的一贯立场: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中方始终站在和平一边,核心立场就是劝和促谈。对话谈判是唯一可行的出路。世界有目共睹的是,中国元首本人早就躬身入局,运筹帷幄,就危机相继提出了“四个应该”、“四个共同”和“三点思考”。鉴于昨天中国元首最新强调的“三个不会”,在全球舆论场上引发如此强烈的关注与回响,我个人认为,它和前面提到的“四个应该”、“四个共同”和“三点思考”也应一体并置,还包括在俄乌冲突一周年之际中方发布的十二点立场文件,共同构成推动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方案,是一整套大国立场与决策逻辑。俄乌危机延宕一年多,之所以至今没有平息迹象,不但直接冲突方死伤惨重,代价高昂,外溢影响与冲击也在持续扩散,尤其在能源与粮食市场,整个世界都在为此埋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来自外部世界的助推,隔岸观火置身事外的国家有之,拱火浇油加剧冲突的国家有之,趁机牟利大发战争财的国家更有之,美国不是有人公开鼓吹“不惜打到最后一个乌克兰人”吗? 

推荐内容

精彩推荐

产品推荐

赵立坚现身云南边境地区调研
¥
368.00
4.6分
千万不要觉得成绩已经定型了
¥
358.00
4.9分
幼儿园3岁女童死亡 警方介入
¥
3588.00
4.6分
“我没耍帅,有些东西是天生的”
¥
5280.00起
4.5分
试不一样的液体卫生巾 趁夏天
¥
3399.00
4.7分
高一的弟弟要求买苹果手机怎么办?
¥
578.00起
4.8分

最新评论

新程序